加入收藏 | English

青杏文学2020年11月8日之精选文章

作者: 时间:2020-11-30 点击数:

笔墨之缘

初学书法,未脱稚气的我单纯地以为书法不过就是在纸上玩弄笔墨,乱涂乱画的“艺术”,这幼稚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。直到我真正开始接触书法,学习书法,才明白笔墨纸砚之间的魅力,书法对我性情的影响。

在我进入书法协会后,感受到的就是满满的笔墨情。随处可见的书法作品,虚心学习的同学们,悉心指导的学姐学长们,无一不是协会对书法的热爱。从那时起,我就决定了五年的学习生活,我离不开这个可爱的地方,我离不开这群可爱的人儿,离不开这清秀墨韵的书法生活。

其他同学眼中每天中午上一小时的课是多么枯燥乏味,在我看来却很有滋味。洗净笔砚,铺开纸,倒上墨,沐浴在暖阳下,临摹前人留下的传世佳作,徜徉在横竖撇捺,牵丝连带的海洋中,好不惬意。烦恼与忧愁不也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悄然消逝了吗?在书法的世界里,没有功名利禄,世态炎凉,只有那引人入胜的走笔翰墨,章法布局和古人的飘逸洒脱,这些都是我在协会宝贵的财富,值得一生去珍惜。

作为师范生而言,三笔字是我们必须打好的基础,这也更坚定了我对书法的态度。但,书法并不是一种任务,而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艺术。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,随着人们审美角度的变化,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书体出现在历史长河中。大气磅礴、厚重敦实的魏碑;筋骨匀称、俊雅挺拔的唐楷;翩若惊鸿、婉若游龙的行书……它们都是书法家们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积累创作出来的,我们也应当有这种翰墨精神,学习前人的经验,积累自己的见解,在合适的界限发展自己的风格。可谓“善书者自有风骨”。这些书体或许带有书家晋升为官的喜出望外,或许带着书家亲人离世的悲痛欲绝,种种情绪造就出了不同风格却同样宝贵的传世瑰宝。可见,书法对人之性情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。

在这日复一日的笔墨影响下,我也渐渐养成了沉稳儒雅的性情,这就是书法的魅力。人的一生可以很短暂,也可以很漫长,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不愿错过这段笔墨缘,我只希望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能不负韶华,砥砺向前。

19小教(10)班 尹年广



艺·道——生命与灵魂

在苍茫中寻找梦的答案,岁月的斑驳和印记,埋藏在心灵中的跋涉,逐渐清醒……

墨色晕染的生活中,总是比现实多一份安静和雅韵。墨香溢满园,春风似明月。一个真实的人,总是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,世俗的目光只会希望你应该怎么做,却丝毫不会忍耐你的昙花一现般的温柔与任性。在艺术的长河中寻找答案,路边的风景总会比你想象的更加迷人,我们在陶冶古人的情操,这是不可复制的。现实是骨感的,这可能会使一个人变得挫败,但精神世界是永存的,艺术的灵魂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让自己的心灵永远不会变得枯燥和孤独,这就是精神的本质。艺术需要不断的调和,磨合自己的心性,就会有真正的一条路。秋风波澜,落叶随风,掩埋了沧桑的痕迹,覆盖不住心灵的归宿。

在砚边欣赏风雅,笔墨之中,有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,有着一颗炽热之心。造梦者和梦中人,都有着一个同样的局,但终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。芥川的小说《罗生门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唯因虚梦,尤需真活。彼梦会醒,此梦亦终有醒来之时,人生在世,要活得无愧于说:此生确曾活过。”人生在世不称意,总不能辜负昔时心!
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青涩的年华到成熟的历练,是一个质的蜕变。世俗的棱角会磨化本身的灵气,却也再也奈何不了一颗心。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,我们所处于这个世界的价值,就是对生命一个最有力的交代,岁月的冲击力是无限的,时光对于站台而言也是一份惋惜。

对时间要珍爱,对生命要敬畏,我们才能找回本真的自己。有人说:“生命是一个过程,可悲的是,它不能够重来;可喜的是,它也不需要重来。”在生命的进程中,英雄本色的出演是不断变化的喜剧、悲剧的不断轮回,铸就了生命中灵魂里的立体形象。这样的人生与生活才会有最美的诠释。生活需要艺术感,艺术能够陶冶心智,笔墨不食人间烟火,却蕴含着生命的意义。

每个人对世界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,旅程中的站台周边的景物,看似是静止的,却在四季更迭,日月轮回中展示出最有力的灵魂力量。生命或喜或悲,或赢或输,曾经黯淡无光的烛火,或许照亮人间。昙花一现,终究铸成人世的遗憾。人生的变数有很多很多,瞬息万变,太多的未知,因为我们的不甘,我们的信念,我们的梦想。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做好迎接时机的准备,做好接受失利的坦率,对未来树立坚持的信仰,英勇面对未来的时机与应战,照料自己的期望。一个足够强大的人就一定会接受最失落的事情,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擦干眼泪继续前行,直至倒下。

艺术对于灵魂的直击,便是我们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。艺术,物质,决与择都是在不断融合的,理性是我们生活中的支柱,感性是我们人生中的天花板。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认知,理性告诉我们,要成熟,要淡然,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。然而理性过强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误解,那“不为人知”的一面,温柔与沧桑便会永远埋藏在心里,我们对时光的认知会因为“孤毒”而造成对自我人生的扭曲,所以一个人最需要的是内心的柔软。这就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感性,艺术的深层就是感性。

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性?克里希那穆提在《生命之书》里写道:“现代社会存在许多问题,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已经失去了强烈的感受力。感受力,并非情绪或心情,也不是兴奋的心境,而是觉知、聆听和感觉。”然而我们却逐渐丧失自己的感知,对大部分人而言,深刻地、强烈地、透彻地感受眼前的人事物,是非常困难的事,因为我们的烦恼实在太多了。而烦恼越多,我们的感受力越低。因此,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,对艺术的枉知就是对灵魂的亵渎,所以真正的生活,是需要自己做加法做减法的。最简单的生活,最平常的生活,才是最放松的自己。感性是我们存在的最佳方式。理性,是探索世界真相的工具。理性,只是过程而已。而感性,才是目的地。

谁知艺道无终穷!艺术之美,亘古永存。

17小教(10)班 肖书南


Copyright©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.

招生热线:0796-8263702,邮箱:jasfzjc@126.com

版权所有:吉安师范学校

赣ICP备18011569号-1